最後更新/Last Updated:2023-08-08
在印度,長達三個小時的迷路,讓我對印度的貧富差距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◦ 謎一般的印度地址
在出發前往位於瓦拉納西的民宿前,房東太太給了我一串看似「很完整」的英文地址。
輸入 Google map 後,地圖也煞有其事地指出明確位置,我便信心十足動身前往。
沒想到,下了 Tuk Tuk,三個小時的迷航記才正要開始。
首先,我按照在臺灣找路的邏輯進行思考:「XX 路 YY 號」,那麼,房子應該就在 XX 路上吧?
沿著路名向前,愈走愈覺得不對勁:
「怎麼這棟是 10,隔壁變成了 28/155?」
(斜槓到底是哪來的?)
「這家的門牌全是印地文,到底是幾號啊?」
(印度有自己的數字文字,部分印度人偏好本國文字而不是阿拉伯數字,沒學過的外國人根本看不懂。)
沒關係,本人最會問東問西四處求救,當下迅速鎖定看起來熟門熟路的在地人。
當我遞上手機,居民看到英文時的反應,如同我看到印地文,只能滿臉問號猛搖手。
幾次碰壁後,我想起在孟買搭乘 Tuk Tuk 的經驗,由於一般大眾沒有機會受教育,可能連看印地文都有困難,遑論英文。
◦ 讓我能順利解謎的刻板印象
想通了這點,下個目標就是找個看起來「受過良好教育」的人。
說穿了,就是有錢人,或是戴著眼鏡,看起來飽讀詩書的人。
這次,找了一位身穿乾淨白衣、全身金飾項鍊、滿手黃金戒指,身邊還跟著一群傭人的先生。
果然,這位先生馬上讀懂了地址並指出正確方向。
不得不承認,有時候,「刻板印象」真的很好用!
找到隱身巷弄的民宿後,終於弄懂了那串英文地址的意思:「AA 區 BB 路 CC 號」。
意思是,找到了路,還要往巷弄裡找到區域,最後才能依號碼找到地點。
一趟異地迷航,不只讓我弄懂了印度區域劃分的邏輯,更深刻體會到貧富差距所帶來的文化衝擊。